突出专业特色 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一、强化实验教学基础地位,加强实验室建设
多年来,本中心高度注重实验室的建设,在对现有实验教学资源进行整合的基础上,以实验教学资源共享为前提,先后争取校、院两级实验室建设经费900余万元,建立起了适应学科建设需要,具有显著学科和专业特色、多功能、开放型的综合实验室,包括经济学、管理学1个综合实验室,工程管理与投资项目评估实验室、国际经济与贸易实验室、 金融与证券分析实验室、 会计与财务管理实验室、经济分析与预测实验室、资产评估实验室等6个专业实验室。形成了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突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并兼顾学生个性发展的全新的实验教学体系,使实验中心真正成为“知识创新的源头,人才培养的基地”,为实践教学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相关课程的实验、实习提供了支持。为本院农林经济管理、会计学、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农村区域发展、金融学、项目管理、经济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资产评估等12个本科专业的学生开设全部专业基础和专业实验课,实验课门数为27门,年服务学生人数近6000人。实验项目400多个,实验开出率达100%,实验设备利用率达99%以上,年实验人时数达398000人时数。
二、突出专业特色,建立和完善实验教学新体系
按照365足球投注办学突出学生ABA(管理、商务、学术)能力综合培养,突出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结合的宗旨,本中心围绕实施“夯实基本技能,突出专业特色,提升专业实践能力,激发创新精神”的实验教学改革思路,对实验教学内容与体系进行大胆改革与实践,逐步形成了三大特色:
第一,强调“学科融合”,构建了与学科建设相配套的实验教学新体系
中心的建设发展涵盖经济学与管理学两大学科,12个本科专业和其他各层次多个专业。经济学、管理学的交融及其同其他学科的交融是本院办学的一大特色,也是培养现代经济管理人才的必然要求。本中心依托学院经济管理类学科优势,坚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 ,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应用性人才培养为目标,树立“大实验”教学体系构建观,搭建起以实验教学为纽带,以理论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经济活动为结合点的“四位一体”实验教学体系架构,形成了一套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衔接,手工手段与电子手段相得益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体现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要求,由单项性实验、课程综合性实验、专业综合性实验、校内模拟实习等组成的较为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为此,构建了“四四三”实验教学体系。一是“四个平台”,即基础课实验教学平台课程15门、专业基础课实验教学平台课程51门、专业课实验教学平台课程27门及专业教学实习平台课程12门。所有本科专业学生在基础课实验教学平台上学习共同的知识,通过专业基础课实验教学平台加深对专业实战知识的掌握,通过专业课实验平台加强专业交叉知识点的综合运用,利用专业教学实习平台课程进行全方位的实习。二是“四个层次”,即基本训练型、专业提高型、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四个层次的实验项目,并逐步提高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实验的比例,强调专业知识的应用性、复合性及创新性。三是“三个结合”,即实验教学内容和现代理论知识结构结合,推进单项验证性实验教学、课程综合性实验教学;实验教学体系与学科建设的结合,推进专业综合性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学生课外实践结合,推进跨专业综合性实验教学、专业模拟实习。注重自身知识结构的交融,注重广泛开展实验教学体系与内容、手段与方法的研究,大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心在政策措施上给予保障。
第二,强调“开放实践”,建立了与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实验教学模式
本中心采用开放式的运行管理体制,特别重视“教”与“学”的互动,实现“教学相长”。 加强各专业学生跨专业的知识融合和知识复合,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菜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习潜能,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经营决策能力。特别在开放性实验项目的开展、教学模式的改革及实验实践教学的市场化运作等方面大胆开拓、实践创新,呈现了较为明显的特色。中心开展了一系列开放性实验项目,通过专业知识模拟对抗赛、创新创业、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SRT、课程设计、参与科研项目等,激发学生对学科新问题的敏感和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分析解决问题思路和方法的创新。为了保证正常的教学工作和教学秩序,从实际情况出发,采取了有计划分步骤的开放办法。实验教学中心开放的具体形式分为教学实验项目开放型、学生参与科研科技活动型、自选研究课题型等,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实验教学模式。实验室定期发布科研项目中的开放研究题目,吸收部分优秀学生早期进入实验室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活动。如先后有2400多名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帮助教师深入基层、农户搜集第一手资料,然后利用实验室进行调研数据的汇总与分析等工作,完成总工作量折合13420人时数。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整体素质,积极支持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三年来学生利用实验室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总工作量折合38126人时数。
第三,强调“服务经济与社会发展”,完善和丰富了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实验教学内容
本中心依托山东省农村经济管理重点科研基地和山东省三农问题软科学研究基地等科研平台,充分利用本院学科高度交融的人才优势,并选聘不同学科和专业背景,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实业界经理人员充实研究队伍,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科研力量优化配置,教学与科研良性互动、相互支撑,使实验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实验项目取材于科研或社会。许多综合应用性、创新研究性实验项目是企业或相关机构的应用性问题,学生们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企业的实际结合起来,通过实地调查、采集信息、分析研究、策划与设计解决实际问题。
三、注重实验教学手段改革,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一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构建了综合、通用的实验教学资源环境。目前,本中心拥有银行证券保险、国际贸易、电子商务、财务会计、人力资源管理、供应链管理等实验教学软件50余套,全部安装在实验教学中心的服务器中,中心的任何一个终端都能做相应的实验,一机多用,一室多用。
二是充分借助于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社会经济系统和企业经营的浓缩再现。充分利用网络,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实验软件和多媒体教学课件,采用虚拟、仿真等实验技术手段,并注意虚拟实验、仿真实验与实际操作的结合。充分利用网络,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实验软件和多媒体教学课件,采用虚拟、仿真等实验技术手段,并注意虚拟实验、仿真实验与实际操作的结合。通过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实现对外部经济社会环境的仿真,把企业、政府“搬进”校园,在实验室内对经济社会系统从时空维度进行分解、组织和浓缩再现。繁杂的经济现象、复杂的经营环节、深奥的决策机制和烦琐的业务流程在这里变得清晰明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加深了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大大提高。如电子商务,电子货币与网上银行系统软件,证券、期货及外汇实时交易系统,用友会计电算化,ERP等,增强了实验教学的直观性、科学性、综合性和趣味性,使学生身临其境,达到了现场教学的效果。对本院教学、科研工作形成了有力支持。
四、实验中心建设的成效
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实验教学条件的改善,提高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复合能力和创业能力,对学生开放式思维形成、综合素质的提高及个性培养起到了较好的作用。近三年来,本院学生主持完成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山东省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及其对城镇居民购房意愿影响调研”等9项,获得全国大学生精英选拔赛二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3项、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3项、山东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特等奖1项、山东省大学生综合素质大赛二等奖1项,主持完成RST项目86项,获得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12篇,本科学生在各类报刊杂志发表论文60余篇。同时,提升了学生考研与就业质量,近年来,本院学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且就业质量大幅度提高。
以专业为带动,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山东省金融专业大学生知识竞赛、山东省大学生辩论赛等科技文化竞赛活动,实现了学风建设向深层次方向的发展。